焦點 – 第三間苗圃兒童之家啟用
云南迪庆苗圃儿童之家 苗圃行動在內地的第三家兒童之家「迪慶苗圃」,於八月十六日正式於雲南省迪慶州開院。在第一階段,接收28個孩子,本着「以兒童為本,整全發展」的宗旨,為困境兒童提供一個家。 返回
云南迪庆苗圃儿童之家 苗圃行動在內地的第三家兒童之家「迪慶苗圃」,於八月十六日正式於雲南省迪慶州開院。在第一階段,接收28個孩子,本着「以兒童為本,整全發展」的宗旨,為困境兒童提供一個家。 返回
那些生命中温暖而美好的事情丁華 (永善苗圃兒童之家) 暑假英語及文化周的活動結束後,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說著這幾天的活動。遠道而來的「老師」們很溫柔,我們學會了做美味的法式蛋糕、手工燈籠、孩子們製作的小電視裡有他們自己的故事、欖球比賽、看了感動人心的動畫片電影、我們還一起表演了精彩的節目。 活動結束後,香港的義工們部份繼續往另一所兒童之家為孩子服務,有一些回到自己的家鄉,為了生活、為了工作,為了來年再見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而努力。孩子們在大廳裡回顧著所學的知識,都一本正經的展示著自己的“看家本領”大聲讀出這些哥哥、姐姐們曾教過的單詞 - Good morning, Good afternoon, Good evening, Good night, Big, Bigger, Small, Smaller, Now, Know, My, Fine, You, Sing, With, Me, Present, Yes, No, I am, You are, We are, They are……太多太多啦…… 有個孩子拿出了課程表,哽咽的冒出了一句:「小劉姐姐,你說哥哥、姐姐他們到家了嗎?你說,他們還會再來看我們嗎?我答應了姐姐,下次她來的時候,我要教她說普通話,她教我說英語。她會再來的對嗎?」一下大廳內鴉雀無聲,靜得讓我心裡難受,幾度把眼眶裡的淚水給忍了下去,靜得讓我感到欣慰,欣慰的是孩子們都有一顆“感恩的心”。短短的幾天時間裡,您們的到來帶給了孩子們歡聲笑語,您們的到來,讓我看到了孩子們的一顆真誠及感恩的心。謝謝您們! 在這段時間裡,孩子們經歷了很多的第一次。第一次在那麼多不熟悉的人面前發音外語;第一次做法式蛋糕;第一次打欖球…… 很多的第一次,讓孩子們莫名的有點緊張,心裡像小鹿一樣亂跳。時間過得真快,姐姐們快要走了,幾個孩子在辦公室做明信片,寫著送給哥哥、姐姐的祝福,一遍又一遍的做著,紙張被擦了一個小洞,紙張上出現了“小雨滴”,孩子們的萬般不捨。 孩子們,以前你們的生活在一瞬間被淹沒,一切變沉默,淚光在眼眶閃爍,塵埃沾滿了失落的輪廓,不必說,你們背後還有我們,未來就是崎嶇也會陪你們過,一個你,一個我,組建一個家。 孩子們眼光閃著淚花,抱著哥哥、姐姐們,就像歌詞唱的那樣:不要問、不要說一切盡在不言中,這一刻偎著燭光讓我們靜靜的渡過,莫揮手、莫回頭當我唱起這首歌,怕只怕淚水輕輕的滑落,願心中永遠留著我的笑容。 請允許我代表永苗的工作人員及孩童對大家的用心表示感謝,謝謝香港的義工們,您們的用心帶給了孩子們溫暖,您們的鼓勵讓孩子們更加的自信!謝謝水苗的哥哥們來永苗給弟弟、妹妹們傳達開心和快樂,告訴我們要安心學習,才能實現夢想! 返回
第二次來到緬甸,更深入的認識到緬甸的教育狀況。但一言以蔽之,要是我,我不願意在這樣子的學制下學習。每天除了上緬校,還要上華校。有的華校甚至清晨五點半就開始上課,而有的下午六點半七點才下課。每天讀十二、三小時的書,還有童年嗎? 當學生的苦 當老師的也許更苦 讀書這麼多,前途好嗎?原來華校在緬甸是不被承認的,於是乎,要不是去打工,出路就只有前往台灣或中國大陸升讀大學,亦碰一下運氣看能否拿獎學金。要升讀本地大學?你只能考緬校十年級時的「高考」。 而當老師的也苦。工資低,就是大約港幣一千元,而由於各校有不同數目的免費生,導致入不敷支,老師工資都可能承擔不了,有些學校還要趁農曆新年,由老師帶著孩子到臘戌巿內募款。而更致命的,是老師質素問題。由於老師難尋,除了年老教師外,新入職的就是些還在就讀高中的老師。而這批新老師,過些年還可能到外面打工放棄教書。 華校如何走下去? 一切一切,都是這麼艱難。上學的困難,辦學的更困難。我自是佩服當年國民黨孤軍辦學承傳中文的決心與勇氣,而心裡頭,是想著華校的未來。放眼國際,哪裡有學生同一天要去兩間學校就讀?觀乎緬甸的開放政策,觀乎國際趨勢,這一切,放在未來大概不能持續吧?要讓這一切正常化,讓學童上少一間學校,讓學童過個美好童年,是要讓緬甸承認中文,讓中文課融入緬校課程以承傳中文?但這樣華校會被取替嗎?還是要緬甸大學接收華校學生?承認華校的學歷? 返回 旅途中,聽某華校校長說,兩三年前開始,緬甸政府開始借用華校校舍舉辦農村選舉,這算是官方某種程度的承認吧。而在仰光,中文就是中文,並不稱作果文,而合作伙伴說現在已有機構在研究中文教育課程本地化,即不再上台灣或內地的歷史課而是用中文上緬甸歷史,而這也許是中文融入緬校教育的第一步。唯之後,再聽到合作伙伴一句發人深省的說話:「一直用著內地或台灣的教材,你自己都不承認緬甸人身份,你怎麼要求緬甸政府承認你?」這裡,又牽涉到身份認同問題。一直對緬甸身份認同感薄弱的華人後裔,會願意採用嗎? 到底華校該如何走下去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