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来到缅甸,更深入的认识到缅甸的教育状况。但一言以蔽之,要是我,我不愿意在这样子的学制下学习。每天除了上缅校,还要上华校。有的华校甚至清晨五点半就开始上课,而有的下午六点半七点才下课。每天读十二丶三小时的书,还有童年吗?

当学生的苦 当老师的也许更苦

读书这麽多,前途好吗?原来华校在缅甸是不被承认的,於是乎,要不是去打工,出路就只有前往台湾或中国大陆升读大学,亦碰一下运气看能否拿奖学金。要升读本地大学?你只能考缅校十年级时的「高考」。
而当老师的也苦。工资低,就是大约港币一千元,而由於各校有不同数目的免费生,导致入不敷支,老师工资都可能承担不了,有些学校还要趁农历新年,由老师带着孩子到腊戌巿内募款。而更致命的,是老师质素问题。由於老师难寻,除了年老教师外,新入职的就是些还在就读高中的老师。而这批新老师,过些年还可能到外面打工放弃教书。

华校如何走下去?

一切一切,都是这麽艰难。上学的困难,办学的更困难。我自是佩服当年国民党孤军办学承传中文的决心与勇气,而心里头,是想着华校的未来。放眼国际,哪里有学生同一天要去两间学校就读?观乎缅甸的开放政策,观乎国际趋势,这一切,放在未来大概不能持续吧?要让这一切正常化,让学童上少一间学校,让学童过个美好童年,是要让缅甸承认中文,让中文课融入缅校课程以承传中文?但这样华校会被取替吗?还是要缅甸大学接收华校学生?承认华校的学历?

旅途中,听某华校校长说,两三年前开始,缅甸政府开始借用华校校舍举办农村选举,这算是官方某种程度的承认吧。而在仰光,中文就是中文,并不称作果文,而合作伙伴说现在已有机构在研究中文教育课程本地化,即不再上台湾或内地的历史课而是用中文上缅甸历史,而这也许是中文融入缅校教育的第一步。唯之後,再听到合作伙伴一句发人深省的说话:「一直用着内地或台湾的教材,你自己都不承认缅甸人身份,你怎麽要求缅甸政府承认你?」这里,又牵涉到身份认同问题。一直对缅甸身份认同感薄弱的华人後裔,会愿意采用吗?

 

到底华校该如何走下去……